close

Pioneer Village  

星期五下班後,谷先生興沖沖地告訴我週末想要出去玩。從友人處得知多倫多北方有個Pioneer village,剛好這星期六有慶祝豐收的 Pioneer Harvest Festival。上網查了一下,字很多懶得細讀,照片裡女人戴兜帽著蓬裙,男人頂著草帽,法藍絨襯衫配上高腰褲。除了極為復古的衣著之外,我想像不出還可以如何表現歷史氛圍。但一看到首頁寫著"This festival is filled with delicious foods",想到自製的派、冰淇淋、麵包還有香腸,義無反顧地決定出發。

從多倫多市區出發開車約20~30分鐘的車程。一路向北開交通順暢,建築物漸漸稀少且低矮。過了York University校區,馬上看到路標指示左轉。再開一小段就到了佔地極廣的停車場,一天加幣7元,幾乎已停滿八成。停好車往訪客中心走去。門口一排長桌,桌上疊了一籃一籃的番茄、蘋果、馬鈴薯,一山一山的青椒、花椰菜、玉米,還有一紙箱10元的綜合蔬菜。三兩人彎腰挑揀著農產品,不時跟農人閒話家常。進了大廳右手邊便是售票處。入場費成人15元,學生14元,孩童及長者另有優惠。訪客中心內有紀念品店以及一些展示廳,由於擔心稍晚會下雨,我們未在室內多做耽擱,直接就往通向村裡的後門衝去。

 Pioneer Village  

走到戶外先經過一節略微曲折的木板路,左右兩側各有一個露台。轉個彎之後彷彿武陵人走進桃花源,時光一下子倒流好幾個世紀。花木扶疏間零星點綴著幾棟或木造或石沏的平房,如果不看穿梭其中如織的遊人,簡直就像走進了古早的明信片裡。

為了來這裡大快朵頤,我倆刻意早餐不敢吃太飽,早就餓了。顧不得兩旁建築裡有什麼名堂,心無旁騖直接往人潮最洶湧並冒著煙的地方走去。畢竟有炊煙處有食物,是千古不變的道理。在村子集會處的廣場搭了許多遮陽棚,分別販售各式食物,有現場用大鐵鍋爆出來的爆米花、吊在爐火上燉著的豆子湯、還有超長鐵箱上一次烤了幾十隻的雞腿。一旁的舞台上正在義賣拼布作品,很多老太太老先生十分冷靜地搶標,好幾幅作品要價都破千,相當驚人。路旁有一個小攤子,桌面上放了幾簍還帶有泥土的迷你馬鈴薯和豆子,三個透明的玻璃瓶各插了幾朵色彩極其明艷的花,鵝黃配亮橘、薄霧藍、還有艷粉紅。攤主是個年輕的女生,頭髮盤起來用兜帽罩著,棉布印花裙長到腳踝。她親切的解說一切的農產品都由村裡出產,花也是由一旁的花園剪下的。雖然我住公寓沒有院子,還是忍不住買了兩包種子並詢問了栽種法,等來年也想在陽台上種一隅小小春天。

太多選擇的結果就是不知該從何吃起。首先買了自家灌的香腸配上梅醬以及雜糧麵包止饞,接著又分吃了皮酥肉嫩的雞腿。邊走邊吃聽見前方流水淙淙,沿著坡道向下走竟看見了一個運轉著的水車。谷先生感嘆地說這是他第一次在真實世界裡看到水車,不像六福村裡的只是造景。忍不住吐槽,說這整個村子就是一個巨大的造景啊!殊不知...

用大鍋現爆玉米花,攪一攪一不小心就蹦出鍋子外,遍地開滿爆米花~  超帥氣的烤雞翻面法。  

走進水車一看發現原來是座磨坊。這星期我正為了麵粉用完還沒去買而感到心神不寧鬱鬱寡歡,剛抵達看到門口農夫市集時還開玩笑說要是有賣麵粉就好了。沒想到,裡面真的有座磨坊!扔下雞腿還沒啃完的谷先生在後面舔手指,我興沖沖鑽進磨坊裡,一跨過門檻瞬間涼了下來,坊裡沒有點燈,光線自門窗照進來,映著空氣裡緩緩飄到的粉塵。樓梯的木頭把手已被歷史磨得光滑。低沈的嗡嗡聲迴盪在一樓,地板好像也微微震動著。眨了兩下眼適應微暗的室內,可以看到一個平台,上面有從二樓接下來的管子、漏斗、以及圓形的木框。有一個先生正彎身向幾個孩子介紹他手中的穀物。正想湊上前去跟著聽,沒想到孩子們一下就散了,我進退維谷之際正好來了另一批遊客,磨坊主人旋即開始另一輪新的介紹。

原來這座磨坊從外面的石牆到內裡的木頭器具,均是從其他地方(好像是愛德華王子島,記不清楚了)運來後重建,已有約一百五十年的歷史。磨坊主人詳細地介紹了小麥如何被磨製成了麵粉,以及他所選用的Red Fife種又是如何被引進加拿大,並餵養了一個世紀的加拿大拓荒者。說著說者,它從石磨底下的開口掏出了一小把麵粉遞給圍觀的眾人,我用指尖捻起了一小撮粗糙泛黃還帶著微溫的麵粉,突然覺得好感動。二樓貯存小麥不對外開放,但可以到地下室參觀運轉中的巨大齒輪。原來這裡的水車真的不只是造景,一直到今日都還盡忠職守地運作著。離開前和著十九世紀農婦服飾的老婦人買了用棉布袋裝著的全麥麵粉,昨天才磨出來的。老婦人還殷殷叮囑只用全麥粉和的麵團不好揉,手會痠,記得摻一點白麵粉,或是叫男人幫忙展現一點雄風!

麥子從二樓流下來,整個石磨由外面的水車帶動。  

心滿意足地抱著三磅的麵粉離開磨坊,對於另外花錢坐馬車沒有太大的興趣,我們往來時路走去。有人口渴,想去找導覽手冊上提到過的釀酒廠來一杯維多利亞時代的啤酒。釀酒廠和餐廳均位於Half Way House Inn的樓下,一樓的盡頭則是一間寬大的廚房,可以買到早上用石爐炭火烘出來的古早味餅乾和派。花了4.5元點了一組三杯的試喝啤酒,據說連啤酒花都在園區裡自行栽種,保證新鮮。不同時期還會出品不同啤酒,試喝完可以選購一大瓶外帶回家。原來十九世紀的啤酒不含氣泡,可以喝到濃濃麥香以及啤酒花的香氣。但對於我們已被現代啤酒制約的舌頭,沒有氣泡總覺得不太對勁,少了那種暢快的感覺。嗯,值得一喝但不會特別買回家享用。

接著又參觀了好幾戶人家和商店。有鐵鋪、屠宰廠、錫製品的五金店、百貨店兼郵局、印刷廠。裡面都有身著相應服裝的工作人員詳細解說岐貿易的點點滴滴。不過沒有人現場殺豬,不用擔心。店舖之外,還有醫生邸及磨坊主人的住宅。走進大門洞開的住宅不比走進商店,總帶點私闖民宅的心虛。探頭探腦的一路向裡走,在房子深處看見了正在低頭做針黹的當家女主人,一時之間差點脫口而出“不好意思,打攪了“然後奪門而出!幸好我沒有。女主人一邊用鮮豔的毛線繡著手中華麗的抱枕套,一邊跟我解釋磨坊主人因為擁有產業,其實不需要親自參與勞動,算是十九世紀的中產階級。家裡會有傭人幫忙。然而,在維多利亞時代閒著不做事的女人會惹人議論,因此一家的主婦即便不用親自下廚,通常也是縫縫補補的針線活做得沒完。那個年代的女孩四五歲開始學拿針,七八歲已經有能力完成聖經經節的十字繡。刺繡教導女孩耐心、專注、注意細節的重要性,同時也訓練她們文靜地坐在角落學習當個淑女。

女主人身上罩著一件灰色的羊毛連帽斗篷,肩上鑲著一圈黑色的蕾絲並在領口處打了一個緞帶蝴蝶結。看起來典雅之外卻又帶點現代感,如果穿出去走在二十一世紀的多倫多街頭似乎也不顯突兀。然而配上她撐了鯨骨環的大蓬裙卻又恰如期分地彰顯著維多利亞時代的雍容與氣質。忍不住讚美了她的斗篷並提出了我的疑問,據說這斗篷是根據一幅十九世紀的婦女肖像純手工縫製。原來流行這種東西一百年之後也會再次輪迴。提到斗篷,女主人也跟我分享了她最新的製衣計畫,希望可以獲得客廳掛的肖像裡的白兔毛領配上粉紅緞帶,畢竟這棟老房子裡雖有壁爐卻不能點火,也沒有暖氣。

熱愛縫紉、刺繡、烘焙的我說不定挺適合活在十九世紀的。小時候最喜歡的兩套書就是“大草原的小木屋“以及紅髮安妮系列。只是當時女人沒什麼受教育的機會未免有點無趣。只好幻想一下在拓荒者之村打工的情境。不過考慮時代背景,唯一適合我的角色大概是蓋鐵路的華工,絕對不可能是穿美美做刺繡的主婦,唉。

在村裡待了一下午,因時間有限,有些只是走馬看花,並沒有辦法和每個商店主人好好對話。離開前在紀念品店買了薄薄一本的食譜小冊子,裡面分享了十九世紀加拿大的家庭味。回家找時間試做再來分享。

透過和村裡相當入戲的員工們的互動,我在四個小時裡迅速複習了加拿大的發展史,也看到英裔人士如何飄洋過海來到新大陸,和魁北克的法裔人士是不一樣的故事。不禁幻想如果台灣也規劃了一個十九世紀的村落,不知道會是啥模樣?

 

Black Creek Pioneer Village 官方網址:http://www.blackcreek.ca/

arrow
arrow

    nicohol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